伊能静“翻车”:她应该选择可控而不是破浪

时间:2020-07-10 10:00:29阅读:49542
◎爱地人场上没有记忆点,场外却有争议点。这说的就是伊能静——如今正参与录制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的伊能静。作为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里年龄最大的姐姐,伊能静无疑是演艺资历最高
第1张图片

第1张图片

1/6
第2张图片

第2张图片

2/6
第3张图片

第3张图片

3/6
第4张图片

第4张图片

4/6
第5张图片

第5张图片

5/6
第6张图片

第6张图片

6/6

◎爱地人

场上没有记忆点,场外却有争议点。这说的就是伊能静——如今正参与录制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的伊能静。

作为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里年龄最大的姐姐,伊能静无疑是演艺资历最高的。对于这样“祖母级别”的艺人,如果在节目之中摆摆资格,也在情理之中。

但伊能静的问题,就在于她在首次公演里,不仅没有表现出和资历相称的实力,还在之后的采访中吐槽王智和王丽坤两位团员。这种公开指责合作艺人的做法,很容易引起旁观者的不舒适,并让伊能静很快就处于风口浪尖。再加上伊能静在节目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,其实并没有匹配她的资历,由此更是成为了被群嘲的对象。

有时候,在群情激愤的大环境中,对于一个话题人物的判断很容易失去理智。事实上,伊能静在华语乐坛的历史上,有很多不能抹去的经典记忆,也留下了一些经典的专辑。甚至于,伊能静身上的许多闪光点,至今都是同类型歌手的一种标杆和高度。

她是华语乐坛最早的少女偶像

提起华语乐坛的少女偶像,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范晓萱、Twins和S.H.E.等等艺人及组合。当然,更近的还包括“火箭少女101”这样的当代女团。

但华语乐坛最早的少女偶像潮,却是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。那时,香港和台湾的唱片公司陆续借鉴了日本唱片公司的包装体制,也慢慢看中了年轻人、尤其是学生群体的市场,有了清晰的消费定位,这些唱片公司就开始寻找同样年龄很小的艺人进行培训、包装,并最终推向市场。

而这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少女偶像,就是“忧欢派对”“城市少女”“红唇族”,以及“飞鹰三姝”等等。

这其中,“飞鹰三姝”又是一个非典型的组合。“飞鹰三姝”指的是当时签约“飞鹰唱片”的三位女歌手:裘海正、方文琳和伊能静,而“飞鹰唱片”的老板,则是当时大名鼎鼎的白马王子刘文正。

裘海正、方文琳和伊能静当时有各自差异化的定位,大致来讲,分别就是侠女、玉女和少女。特别是伊能静,主打的就是少女款邻家女孩。

从1987年到1991年,伊能静在“飞鹰唱片”旗下,共发行了七张专辑。由于有过在日本成长的经历,使得日式的少女偶像模式,对于伊能静本人也特别适用。

在“飞鹰唱片”的五年里,伊能静也留下了《爸爸不要说》《十九岁的最后一天》《我是猫》《悲伤的茱丽叶》等等作品。少女感很足的鼻音,加上小女生敏感的情绪,都让伊能静即使在唱片工业的包装体系下,依然有性格、有辨识度。

与此同时,伊能静当时作为一个少女偶像,最与众不同的一点,就是她会作词。像代表作《十九岁的最后一天》,就是伊能静个人的内心写照。而《悲伤的茱丽叶》这张专辑,一定程度上更是伊能静用文学和音乐结合,所完成的一次概念尝试。从而让唱片听起来很像是少女枕边的秘语、童话。

既是少女偶像,又是文艺女青年,至少在伊能静出道的那个年代,能够打通这个边界的艺人,确实很少很少。

《下大雨了春花开了》是偶像转型的典范之作

1992年,伊能静加盟“飞碟唱片”。从《游戏》专辑开始,“飞碟唱片”也希望通过更性感成熟的造型,让伊能静完成事业的转型。

无论是在伊能静之前,还是在她之后,像伊能静这样的少女偶像,往往是“创业容易守业难”。因为少女偶像是有年龄限定的偶像,即使有的歌手,可能尽量将时间限制推迟,但总会有彻底告别少女时代的一天。

但转型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太难。尤其是像伊能静这样的艺人,因为在少女偶像时代的形象和作品,已经成为了歌迷的烙印,所以她的改变,往往很难被歌迷再接受。

事实上,从《游戏》这张专辑开始,“飞碟唱片”最初也是希望用性感路线,来完成对伊能静的升级。这种模式简单、常用,但效果却一般,因为用的人太多,也缺少创新点。所以,即使之后伊能静陆续发行了《流浪的小孩》和《圣女传说》等等专辑,算是剪断了和少女偶像的关系,但在新的转型期,却始终没能超越“飞鹰唱片”时期。

直到1995年《下大雨了春花开了》专辑的推出。

《下大雨了春花开了》有一个很好的“一人分饰两角”的概念,更重要的是,与这个概念相匹配的,专辑还邀请了张雨生和黄舒骏两位创作,分别担任专辑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制作。

正是因为两个非常具有人文属性的音乐人出现,也让《下大雨了春花开了》这张专辑,既有音乐的先锋气质,又有文学化的文本寓意。结合伊能静因为写歌词而被定义的才女身份,《下大雨了春花开了》这张专辑,因此也让伊能静从少女偶像,顺利转型到了知性女偶像的新定位。

在历史上,陈淑桦、伊能静和田馥甄,都是从少女偶像转型最为成功的例子,而她们成功的共通原因,也都是因为在商业化的体系下,被注入了人文化的元素。

她也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歌手

伊能静这一次之所以在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里“翻车”,除了专访时的祸从口出,同样也和公演时的作品《推开世界的门》有关。

在这次公演中,除了王丽坤的舞蹈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之外。在音乐部分,作为唯一一个正职为歌手的艺人,伊能静非但没能表现出她的专业,反而因为自我表现的平平,体现不出职业歌手的价值。

其实从1987年正式出道至今,伊能静的少女嗓确实没有什么变化,但这个没有变化,不仅延续的是她声线特点,也包括了她的弱点。

伊能静嗓音最大的弱点,就是音域很窄,导致她的人声听起来很扁平,也不太适合演绎旋律起伏较大、转折较多,以及律动比较丰富的歌曲。

比如在2006年,伊能静就曾经唱过周杰伦作曲的《念奴娇》,这首歌曲在当时就已经暴露了伊能静嗓音的先天缺陷。声线的扁平,导致她完全没有办法呈现周董创作的那种律动层次,就好比用二维的声线唱三维的歌曲,结果可想而知。

而在《下大雨了春花开了》这张专辑里,伊能静的声线,同样有些接不住像《春花》《后现代女性》这样的另类歌曲。只是好在专辑整体概念的完整,让她的弱点并没有被放大。

其实在流行音乐领域里,没有不合适的声线,只有最合适的唱法。作为歌坛老前辈的伊能静,之所以在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里完全体现不出她的专业和经验,恰恰就是因为她在演唱上,还想和外形一样,保持着昔日的所有特点。

但是,年龄的增长必定会造成声带的弱化,即使是唱将都不可避免。所以很多歌手在音乐生涯的中后程,往往会选择他这个年纪更适合的音域、更适合的唱法,将一首歌曲控制在自己可控的范围里。

而伊能静在《推开世界的门》里所表现出来的,恰恰就是唱法的问题。对于她这种资历的歌手,可以有乘风破浪的心,但在音乐上,从容淡定、恰到好处的表达,才是最恰当的选择。

相关资讯

评论

  • 评论加载中...
--== 选择主题 ==--